【无人机战争】中美无人机科技 谁与争锋
“无人机”的存在历史虽然很久,但是进入1980年代后,全球逐渐步入资讯化、数位化时代,无人机的概念就已经开始转变。从最开始的UAV(无人飞行载具)、UCAV(无人作战飞行载具)到UVS(无人飞行系统)。无人机从单一目的、由人类所远距遥控的飞行器,逐渐进步到具备侦查能力、攻击能力,直到近年来开始具备人工智能,这段路走来,其实并不算长,无人机飞跃性发展的时间,其实不久。
以色列空军在1980年代的贝卡山谷(Beqaa Valley)空战,利用无人机找出叙利亚空军防空导弹阵地,逐一摧毁后,如入无人之境入侵叙利亚领空全歼叙利亚空军,这是无人机作战史的开封之作,其战术之新颖、影响人类战争史的程度,会令人相当惊讶。从此之后,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,无不仿效以色列的战术,发展各式功能的无人机,无人机已经不再是以往的靶机、可被牺牲的侦照机,而是实实在在能够参与作战的人类战争伙伴。
未来第六代战机的共同特色,就是能指挥、伴随大量的无人僚机,进行目前还想象不到的空中战斗。(Daasault FCAS)
随着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,以及无人机设计技术的迅速发展,无人僚机未来将是载人战机的最佳伙伴,甚至能够短时间强化载人战机的作战能力,而飞跃性发展的人工智能,也能让无人机更加“聪明”,在战场中的自主性、判断性越来越强,甚至超过人类的思考极限,一跃成为未来战场的主宰。
随着美国将售予台湾价值美金6亿的4架中、大型无人机、引起美中台之间关系的严重撕裂,就可以想见无人机的战略地位,已经大大超越载人战机的价值。无人机的发展以及交易,深深影响了国际战略与局势的发展,从美国部署在紧密盟国的无人高空侦察机之数量与密度,就可以判断美国的战略利益何在。无人机对战略、战术的进步与重要性,由此可知。
从整体性能看,解放军现役的各型无人机均能够与美军无人机对标,且不落下风;从空间分层看,解放军的各型无人机能够适应各自所对应的空间,如超低空(100米以下)、低空(100米至1,000米)、中空(1,000米至7,000米)、高空(7,000米至15,000米)、超高空(15,000米以上),建立起一套仅次于美军的复杂且完整的无人机应用体系。
中国军用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标美国,或者说“摸着美国过河”,但美国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并非短时间可以抹平,在整体技术水准上中国与美国有差距,在航空发动机、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等关键技术上差距尤其大,在军用无人机体系上倒是与美国差距不大,都建立了覆盖战略与战术、战区直至班排的无机体系。
利剑隐形无人机则代表了另一个军用无人机的发展方向,其关键定位即是隐身。与之类似的类型还有美国的X-47B、欧洲“神经元”,以及英国落后中国一步的“雷神”无人机。事实上,隐身也是当下载人战机孜孜不倦的一个追求。该型无人机未来能否取代载人战机,会否与导弹定位有所冲突,其隐身性能能否被其它类型无人机所借鉴引用,尚有许多不确定性,或者说有很多可能性。
台军与其耗费巨资研发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成功的无人机、或是向美国献纳资金买下无法根本性改变台海局势的武器,倒不如干干脆脆放弃“反中拒统”的台独目的,好好同大陆一道替中华民族复兴出力。如此一来,既可免去美国的剥削、又可在大陆优越科技与宏大市场的挹注下得到进步,使两岸人民同蒙福惠,这岂不是一大美事吗?
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态势形成,双方均为核子俱乐部成员,在开启大规模战争前的高效侦查显得更加重要,便催生了“战术无人机”(无人侦查机)。台湾军事战略研究者林钰航指出,当时对无人机的要求为高速低空飞行,在对常规目标或敌方核武拍照后,凭借降落伞着陆,再由军队回收冲洗出胶片,以获得珍贵的战略情资。